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領域障礙 從ICT 到 ISM

到南部去拜訪廠商,得空打了電話問候老朋友,驚訝地得知朋友才剛轉換到一家知名公司,產品領域也與先前的公司不同了。

朋友先前的公司從傳產走過來,進入ICT產品的應用,原先的計劃是產品可以先在大老闆的工廠先行安裝、試驗,成熟後可以往外推廣,只要鎖定同類型的工廠,市場就夠大的了。搞了幾年似乎事與願違,工程師紛紛出走,最後朋友也跟著離開了。

聊起來才知道,產品團隊對於新的應用領域算是新手,他們專精的是技術,而該應用領域內的競爭老手(都是歐商)經營已超過20年,顯然要跨過學習曲線的成本不低。

雖然大老闆的工廠方面配合度很好,仍然有其限制,比如時間或是試驗、故障、停機的干擾與損失。更糟的是,他們想要前台、後台全方案的吃下來,全都自行研發,系統最終過於龐大,超過團隊能力所及,可以想見客戶終究無法接受其方案的品質。就其本質而言,該工程只佔客戶總投資額的非常小的份額,總不能因小失大吧。

這樣說,ICT產業想要擴展其應用面,從PC、消費品,走向工業(汽車)、商業(科學)、醫療(所謂ISM),障礙可謂不小,即便是朋友的新公司,也是工業品。

這些都是新領域、新應用,已(曾)經在IT產業呼風喚雨的TW公司,到底該如何才能在ISM取得成功?

Lesson: Let's stop here

幾個月的努力,幾個回合的方向試探,起初看來很美好的遠景,現在看起來都像是海市蜃樓,於是到了不得不停下來的時候。

在這個複雜的產業環境與生態裡,即便是政府、社會大眾關注的當紅題材(節能省碳,ICT應用於智慧生活),又有新技術引進的熱點,如果能有異業結合的團隊,打破現有瓶頸或供應鍊,似乎前景光明。

以下分幾點說明:

第1:技術是最不成問題的,手邊有的、能用的都是現有的成熟技術,而且很多技術也已在這領域應用多時,挑戰在於需要整合各式各樣不同的技術,理論上來說,能整合愈複雜的技術,因其跨越不同的領域,其價值應更高才是。這意味著高進入障礙(包括資金、方案、通路、異業領域Know-How等),新進者必須找到有利切入點或是新的商業模式,才有機會以小搏大。

第2:產品訴求愈單純愈好,明確的客戶需求導向。產品是Turnkey服務、次系統或模組、是硬體或軟體。

第3:客戶群定位及客戶的認知,區隔市場方能聚焦。不同的區隔客戶的認知及需求都不同,通路與定價也有很大差異。比如說是,公共建設、豪宅、集合住宅、別墅、社會住宅、商店、商辦、廠辦,新建集合大樓等。

第4:運作模式是客制化與大規模複製,是麥當勞、7-eleven、還是美容診所。

第5:團隊的決心與能力、人格特質等皆會是執行力的考驗。

新舊之間

眼前這年輕人其實算優秀,他的離職將是部門的損失,雖然他心意已決,我還是想要跟他談一談,他負責的兩個新案子,執行績效也不差,本來計劃跟他的直屬主管討論,等計劃告一段落,給他加薪或是更大的授權等等,現在看來都不用了。

這幾個月來部門內人員頻頻流失,新人又招不進來,再這樣下去麻煩可大了。

「你可以說一說你想要離開的原因嗎?」

「也沒什麼大不了,就覺得孤立無援,事情很難做。」他小心翼翼地回答。

「可以解釋一下孤立無援是什麼意思?」

「就是我負責的案子對部門來說算是新的,碰到麻煩時,沒有人可以幫我,就連系統部門也在旁邊等著看笑話,我一個新人又不好對工程部門太強硬,更慘的是連我的直屬老闆都沒辦法幫我,不知道是自顧不暇還是不想淌渾水?總之.....」

「我懂了!謝謝你告訴我這些。」

是我把這新人擺錯位置嗎?如果當初要他先接下舊案子,也許情況會有所不同。

大家都害怕離開舒適區,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最近公司人事室的動作,搞得員工人心惶惶,擔心犯錯公司究責,飯碗不保。

看來我們之前在新案子上的用人策略有問題,另外,這部門恐怕真的需要一些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