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是CEO or CTO?



好久不見的老同事,慨嘆著不如歸去,卻還沒想清楚下一步要往何處去。

公司內有元老派,是公司的CASH COW,老同事後來加入,任務是開發新產品。只是元老派不想放手,又常常放炮、扯後腿,雖說元老派在meeting上常說會盡力而為,但從來不明確地做出承諾,偏偏大老闆對他們和顏悅色,逕自專注在他自己原來的工程領域。自己雖努工作也有了成果,無奈大老闆聽不懂也不關心,總是感覺自己身處核心外。

聽起來好熟悉的情況,當一個不善或無意於管理的CTO坐上CEO的位子時,只見那CEO每天埋頭於工程設計,Project變成他的玩具,手上的玩具還不少。全公司的工程團隊唯他命是從,跟著轉。什麼流程、管理、客戶端等問題,先放一邊。產品、專案數目多不勝數,卻沒幾個即時上市,遑論賺錢。中階主管乾脆來個每事必PASS,別問我。也許當公司很小、Project也很小的狀況下,這行的通,也有效。當公司變大,專長領域多了,Project複雜了,原有的模式可能會開始失效。

除了過於專注工程設計的管理者,另外一種極端是被批評為「什麼都不懂」(或是說不夠專業)的管理者,所謂「什麼」指的是該行業產品、服務之知識(DOMAIN KNOWHOW),這類的管理者不易服眾,尤其是當員工都是所謂的知識管理者的時候。

逛部落格時看到獨孤木的一篇文章「當一個管理者要不要有技術?」(www.wretch.cc/blog/phopicking/11010658)。作者是軟體資訊業的,結論是當然要。他舉一個例子是建築業,如果懂建築的人也能擔任軟體業的專案管理,那你的價值何在。我的瞭解是建築業非常複雜,要完成101讓她準時開幕,比起一般的軟體專案是難度非常高的案子。

公司產品、技術及客戶(收入)自然是大老闆目光所在,只是內部如果缺乏良善管理及執行力,目標很難具體實現(看得到吃不到),如何達到滿意的平衡點,就又是另一種「技術」了。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擦屁股的工作

問候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談到近況。
『我們部門做的就是擦屁股的工作。』明顯的意興闌珊。

『怎麼會是這樣?』我好奇的問。

『我們就像救火隊,有需要時被要求使命必達,不需要你的時候,就變成財報上的成本項,淨問你為何有這支出。往外看去,一片死氣沈沈,然後同樣的問題一再的發生。』

『聽起來你的工作對公司很有價值呢,既然大家都會找你解決問題,何妨藉機會宣導你的想法去改變其他部門的想法,現在看起來也許希望很小,但誰知道日積月累後不會有改變呢?』

『你知道衛生紙嗎?急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很重要,用過就丟到垃圾桶裡,不急的時候,你會想辦法把它藏起來,以免礙眼。這就是擦屁股的工作。』 

『你最好不要這樣想,你知道嗎,如果主管的想法就是這樣,無論你是否說出來,別人總會感受到,比如說你的部屬,你的平行單位,他們同樣會從你這兒感受到死氣沈沈。』

這讓我想到JIM COLLINS的三個圓圈的模型,他說如果我們的工作是以下這三個圓圈的交集,那結果一定是正面而且是成功的事業。
1‧充滿熱情的領域。(What you are deeply passionate about?)
2‧可以做到頂尖的領域。(what you can be the best in the world at?)
3‧可以創造市場價值的領域。(What drives your economic engine?) 

即便我們可能是做的很好或不錯,也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缺乏市場正當性的公司、部門、產品,恐怕壽命不長。),缺了熱情,再怎麼好的工作,總是食之無味,意興闌珊了。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殘酷的現實,軟性的溝通

James Collins 的從A到A+中提到一個觀念:面對殘酷的現實(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西方人習於"Engage in dialogue and debate, not coercion.(loud debate, heated discussions, healthy conflict)"。Debate是公開的辯論、爭論、討論,還要大聲的主張(loud)。

當然這並不是說隨時擺出一付不惜一戰的姿態,或是每有交談必求辯論、一味求勝的心態。正如"學問ORID"一書指出,西方教育傳統有過於強調主張的文化,有時不免陷入過度批判的流弊。顯然文化的影響很大,比如老中可能較習於求人和、中庸之道,缺點是真正需要一辯的場合反而輕輕放過,每個人各自表述,最後只好訴之於權威。

工程師常要面對第一眼看來似乎無解的需求,於是想方設法、東扣西減、錙銖必較來達成目標,外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未免過於"小氣",或者認為是低階的工作,不屑為之。但這就是現實,所謂"面對殘酷的現實"的一個面向可以說是追根究底、永不放棄的精神(記得一個CEO曾說:要把公司裡每個石頭都翻出來看,異曲同工。) 大而化之的工程師可能不會瞭解為什麼問題老是不斷地重複出現,CEO亦然。我們面對問題時常常會有很多限制條件:這個不行、那個有問題等等,時日一久無條件接受,不去質疑,無形中就把進步的路徑阻斷了。

雖說原則、理論如此,但實踐上文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還是要回到軟性的溝通上,Collins提到要對事不對人,尋求理解(Conduct autopsies, without blame,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learning),這就是個人修練了,我們常說要 OPEN MIND,要當下察覺,但一到場上就都全然投入,忘記了心之所由。

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理解,每個人也都背負著不同的慾望、好惡與恐懼,想要直接跨過這些看似障礙的沼澤地,快速地直達核心,顯然有所困難。更殘酷的現實是,一不小心,我們可能身陷沼澤、動彈不得,甚或賠上生涯與友誼。慎之!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改變

人事命令終於公佈了,看著熟悉的辦公室,竟感覺陌生起來,他在這公司待了多年,在別人眼裡算是"老臣"輩份級的人物,雖然現在的工作屬幕僚、支援的性質居多,幾年前畢竟他還帶兵上陣。在這領域的業務、人脈於他是易如反掌,多年來跟直屬老闆的配合也還算滿意,畢竟是一起打下的天下,工作上的默契早就不言可喻。

其實這次的異動已醞釀多時,老闆私底下也跟他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他當然想留在原單位,畢竟改變是痛苦的,但這次的範圍太大,老闆再無法像以前那樣掩護他,這一點他倒是能夠體諒。公司歷經冰風暴摧殘,兩年之間風雨飄搖,終於挺了過來,但業務壓力還是龐大,原想可以過幾天太平日子了,雖也風聞董事會不滿的聲音,只是沒想到風暴會來得這麼快。

在公司這麼多年,他早已收起爭逐的野心,做些勝任、自己喜歡且能有貢獻的工作,平衡的家庭生活一直是他的方針。顯然,新單位不太能容許這樣,那裡有新的老闆、同事,新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年輕人正藉這機會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這一點他可以理解,畢竟自己也年輕過。

搬家前他得把桌上的物品、文件收拾整理乾淨,另外,更重要的是跟新老闆面談前,他得想清楚如何進行新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