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最近看書及看人的體悟

  • 中小企業是業務和機會導向,而非大公司式的戰略、管理導向。
    • 【所以在中小企業講 Roadmap 難怪是對牛彈琴(別人聽不懂),或是牛頭不對馬嘴。因此會更容易瞭解老闆的想法。】
    • 【在找新的投資機會時,即便手裡有資金,即便自己也相信,外界趨勢也清楚了,還是要用小成本嘗試的方式進行。】
  • 社會經驗非常少,很難處理好很多關系,非常容易對社會和職業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錯誤乃至極端的看法。
    • 【比如憤世嫉俗,抱怨,退縮,或認為其他單位的工作(如SALES)都是非專業,沒有價值。工作非常不快樂。】
  • 體會到職業和人生的樂趣,爭取做到,而不是慢慢地習慣於一種屈從於命運的無奈。
    • 【看到很多人如背馬鞍的男孩般陷入不安、負面,慘。】
    • 【碰到問題,即便是自己本職專長,也不敢有所主張,唯老闆之意是從。】
    • 【大哉斯言,享受、創造人生的樂趣。】
  • 【在一個大家都怕犯錯被計點的環境裡,如何去開發新戰場,去面對不確定且充滿了危險的新領域。】
  • 【團體內成員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恥於公然承認自己不懂,以貶低別人的不懂為勝利(連這都不懂,也敢來)。另外一種狀況是,反正我不懂,別找我,雖然這是他的職務功能。】
  • 【如果組織內資深的人員只是守住自己的位置,不願獻身,挑起擔子。又想外面來的人可以解決問題,這是緣木求魚。】
  • 【Theory of Constraints 說系統總有瓶頸,但有時我們對瓶頸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因而在非瓶頸的地方努力改變。如我們很輕易地認為某個團隊太弱,其實可能是組織設計、權利分配等先天就有問題。】
  • 【見識與待人接物的能力是否隨著時間與經驗而成長。】
    • 【汗顏。仍在學習中。ORID 裡的OR只是稍有進步仍不夠,又得學習忍住不發言,或少發言,或戒除錯誤的發言方式與內容。】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讀書筆記】職業生涯步步高,-位資深經理人的職業生涯感悟

網路上對岸的網路創作,關於職涯的文章,有些不錯的內容摘路於此。

http://www.178gz.com/shangdao/1629.Htm

=====================
大公司與中小企業
  • 在大公司,你可能學到很多管理規則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後的東西要想領悟則很難,比如沃爾瑪的物流系統很先進,大家都知道很厲害,知道為什麼並能夠將其復制到另一個企業的人很少;大企業給的培訓體系比較完善,會給你最基本的職業訓練,把泥塑造成更職業化的人士;大企業的職責分工清晰,在團隊合作過程中能夠學到溝通與協調等組織運作能力。缺點是工作相對狹隘,螺絲釘的工作居多
  • 在中小企業你往往是身兼數職,實戰經驗強,絕對的業務導向,創業機會多,缺點是培訓機會少,經營風險大,說不定哪天公司就關門大吉了。
  •  大企業培養的人才大都是標准件,至少在大企業彼此之間是適配的,這是因為大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戰略導向的,按照公司的戰略穩步推進,各種制度比較規范,流程比較清晰,工作的內容比較標准。在這家干人力資源到了另一家同樣規模的也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沒有失業的顧慮,只是如何發展的問題。
  • 中小企業是業務和機會導向,還沒有發展到戰略、管理導向
  • 中小的企業培養的人才以非標件居多,這是因為每家企業都有每家企業的特點,比如同樣是做人力資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異。非標件再到其他企業契合的時候就稍微有一點麻煩,有時候不一定合適,有時候要多磨合一段時間。
  • 剛開始不要進一些比較小的企業,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同學,除非老板非常的好,當然這種幾率很小。因為你那時的社會經驗非常少,很難處理得好很多的關系,非常容易對社會和職業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錯誤乃至極端的看法你從小企業獲得的東西太少了,看似學到了一些東西,實際上得不償失,再去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已經處於競爭的劣勢。
  • 當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職業訓練並且具有了某種專長,已經是學有所成,到了厚積薄發的階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長性很好、迫切需要規范的中小企業去。既可以讓自己的所學有一個發揮的平台,從實踐的角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所帶來的收益。
  • 不少人誤把經驗當作能力,誤把學歷、知識當作能力,都是不對的。有的人所謂的十年行業經驗也只是對行業有點粗淺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經有了很深的見識。或者有的人讓你感覺,雖然他的經驗很不夠,但他的那種思維方式很好,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肯定會有不錯的發展。
  • 某些人的見識沒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們人在企業,但不能局限於企業,要有更高的視角。
  • 董事會關注產業,總裁關注行業,總經理關注企業,員工關注職業,你要想成長為總裁或董事長,就要去關注他們應該關注的事情。

職業發展中最悲哀的兩個狀況:

一是拼命的在貧瘠的土地上耕耘。

二是總是在尋找機會卻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


行業和職業的選擇
  • 主戰場的部門匯集了公司最多的資源,也會擁有公司最多的升遷機會。
  • 企業中還有另外一個主戰場,那就是權力的主戰場
  • 在行業和職業的選擇方面要有內在的連續性
  • 確認你的職業目標,制定實施計劃,然後每天依此行事
  •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你就永遠到不了那裡
  • 如果你沒有自己的目標,別人就會為你做主
  • 如果你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計劃,你就會成為別人計劃裡的一枚棋子。
  • 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有希望的人帶著沒有希望的人飛奔,沒目標的人為有目標的任務。
  • 現狀是不少的人看兩天英語又學兩天財務,想考研又下定不了決心,想考某個證卻因為沒有動力,准備不充分,雖然交了報名費都沒有參加考試,讓時光慢慢地從身邊溜走,最後逐漸地習慣於慣常的工作。
  • 逢證必考是某些缺少職業目標的人的典型症狀之一。
  • 建議是做一個一直滾動的1-3年的職業生涯規劃更為現實,真正的目標往往是在我們職業探索的過程中一步步清晰起來的
  • Visualize ,What you are doing in 5 years? 
  • 它是在我們的工作中一步步浮現出來的。
  • 在我們職業發展的過程中,大都要經歷一個「為謀求生存而就業—為終生發展而職業—為人生價值而事業」的一個過程。
  • 李開復博士所說,什麼是事業?事業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持之以恆的追求;事業不是可有可無的應酬,而是矢志不移的奮斗。當心甘情願為一件事獻出自己的畢生精力時,當能夠從這件事中獲得最大的滿足和愉悅時,你已經在從事一項真正的事業了。
  • 職業的成功需要vision,passion還有action,當然還有一點點的運氣。
  • 要考慮自己的興趣
  • 別對興趣的理解過於泛泛
  •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嘗試和實踐而發現,沒有人比你自己本人更了解你自己,其他人的建議都只能作為參考。
  • 職場中人都過分重視能力和技能,專長,技能這一類的問題,強調專業對口。
  • 「我想做什麼」比「我應該做什麼」更重要
  • 「我是否對某件事感興趣」也比「我是否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更重要。
  • 每個人最大的競爭優勢,往往並不是自己當前的技能,而是來自於自己願意以最大的熱忱和渴望所作的一切努力。
  • 金手銬
一、工作觀察法
  • 你對目前的工作哪些方面最滿意?哪些方面最不滿意?你認為理想的工作是怎樣的?
  • 你曾經做過的什麼事情讓你最有成就感?
  • 你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哪些你學得很快並且非常有興趣學?哪些學的很認真但總是很吃力而且掌握不好?
  • 記下你的成績、受到的肯定、覺得有收獲、充實的事情。
二、羨慕他人的工作

三、如果現在已經達到了財務自由,那你最想從事的事情是什麼?

四、生涯興趣測驗,職業咨詢

當你暫時沒有目標時,把當前的事情做好,先把所謂的目標放一放,不要為了尋找目標而目標。當你把當下的事情做好的時候,新的機會往往就會浮現出來,他們會把你帶向新的目標。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關鍵是你要不斷的行動,不同的行動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從結果中又可帶出新的行動,把我們帶向特定的方向,最後就決定了我們的職業人生。


跳槽
  • 職業發展過程中,職場人士需要通過個人職業能力、資源、素養等的不斷提升來使自己增值,由此而構建和延續個人職業品牌。這就意味著,界定一次跳槽是否成功的標准在於,新的崗位是否表明自身職業價值的提升、新的平台能否為自身職業價值的增值提供保障。
  • 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夠為你描繪出職業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線,是向更高層級的躍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動。
  • 對於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能進行必要的總結和反思,那經歷只能是經歷 ,只有戰勝了挫折,總結了經驗,這個經歷才是財富,才能
  • 大部分時間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可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歸屬意識,很難放棄過去。
  • 把自己的職業發展完全寄托於企業本身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做法。
  • 跳槽把握的好,會豐富我們的職業經歷,拓寬我們的職業視野,實現我們職業生涯的增值。應該跳槽的時候不跳槽反而也會消耗我們的職業生命。

有必要的跳槽
1. 如果你在目前的公司已經缺少發展空間。(最差的就是公司沒有起色,自己也沒有起色。)

2. 繼續工作下去技能上很難有提高時。

3. 內職業生涯 vs 外職業生涯
內職業生涯: 職業技能,知識、觀念。
外職業生涯:簡歷上體現出來的內容。

內職業生涯 > ~ 外職業生涯
     舒心,說明你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剛剛可以把工作做好;

內職業生涯比外職業生涯
     煩心,感到工作沒有挑戰性,也不太會盡心工作,容易出現不認真負責的現象,覺得大材小用,心裡難以不平衡;

內職業生涯 >> 外職業生涯
     變心,你感到在這裡受到壓抑,根本無法發揮,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所以你就會有跳槽的念頭。

外職業生涯 >~ 內職業生涯
     你會有工作的動力;

外職業生涯 >> 內職業生涯
     你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吃力;有挑戰

外職業生涯 >>>> 內職業生涯
     有毀滅力,可能會把你給壓趴下。

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
如果過於關注內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成為“有才華的窮人,”鬱鬱而不得志

如果過於關注外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出現“官迷”、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現象

4. 果你的公司在競爭中落後,而你又無力促使公司迎頭趕上時,有心殺敵無力回天。

5. 如果公司的改組或變動使你的前程計劃受到阻礙時。公司的發展目標和個人的發展方向有時候並不完全一致,當企業的戰略方向發生了變化的時候,很可能你從主戰場被邊緣化。

6. 如果你有更高的眼界與新的理想時
有的樓,小時候看著高,長大了未必這麼看。

職業的發展如同我們走樓梯,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走的,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職業之路自然是海闊天空。

往往成功人士的跳槽不是在職業的最低潮,而往往是職業發展比較成功的時候開始轉換跑道,他們能夠提前避免職業危機的來臨。

「T」型發展,指「T」字從下往上寫。

跳槽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處事方式,容易讓人迷失方向。

大型企業選文化,中型企業選行業,小型企業選老板。

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對自己有利的關鍵標准就是能否對你的內職業生涯發展有利?
了解這家公司是否符合你的職業目標。

專業與職涯

大學生就業意識稀薄、求學歷程中職業意識缺位 、求職技巧匱乏、從業心態糟糕。

選擇了熱門專業的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熱門專業並不等同於自己喜歡的專業。
(2)熱門專業在學習和就業過程中面臨更加激勵的競爭。
(3)熱門專業的學生容易被「熱門」的假像迷惑。
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專業背景並非十分看中,而是更關注考察其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
專業的門檻並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高。

專業劣勢
礦業加工工程、采礦工程、造紙、皮革、歷史、文學、力學。

專業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 工具類專業
    • 行業性特點不強比如語言類、管理類
    • 最關鍵的選擇是要入行(比如利用英語的優勢去做銷售或者人力資源)
  • 職能性專業
    • 企業的職能而設定的,比如財務、人力資源、營銷、投資。
    • 專業職能的人最容易去懷疑自己的專業價值,其實那是因為你的專業影響力不夠,讓公司看到你工作的價值。
  • 行業型專業
    • 如工程
  • 研究性專業
    • 如考古,數學,物理。
  • 垃圾類專業
但是你要想獲得職業生涯的發展,一定不要有專業限制的包袱。

我們今天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識和技能大部分都是工作後學習得來的,而且工作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更為實用。所以原來學什麼專業並不是那麼重要,關鍵是你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積累。

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就是要踏踏實實的走好自己的職業之路,體會到職業和人生的樂趣,爭取做到而不是慢慢地習慣於一種屈從於命運的無奈

  • 基層的時間大致是從我們踏入社會後5年左右。
    • 是要集中放到剛開始的幾年來吃,從而促使自己盡快的上軌道。所謂的上軌道就是你的職業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
    • 經歷即簡歷
    • 人力資源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讓歷史告訴未來,track record,追蹤歷史紀錄。
    • 可以尋求被人的幫助或指導,而且要善於征求前輩們的意見,但永遠不要去依賴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職業機會是在工作中逐步浮現出來的,要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不要再對那些所謂的證書給予太高的期望,要重視工作當中的學習。

職業發展的道路沒有對錯,只有有效或者無效

你問自己的問題的問題永遠是「我如何能達到目標」而不是聚焦於具體的困難。

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所要求的素質差異非常大,創業是一種夢想和衝動,沒有那種夢想和衝動的人,單純為了創業而創業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發展。

做一個職業經理人的時候,鍛煉自己的視野,勇於向困難挑戰,這些素質也都是創業所必須的。等到有一天你非常想創業的時候,你自然知道你應該補充那些資源。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領域障礙 從ICT 到 ISM

到南部去拜訪廠商,得空打了電話問候老朋友,驚訝地得知朋友才剛轉換到一家知名公司,產品領域也與先前的公司不同了。

朋友先前的公司從傳產走過來,進入ICT產品的應用,原先的計劃是產品可以先在大老闆的工廠先行安裝、試驗,成熟後可以往外推廣,只要鎖定同類型的工廠,市場就夠大的了。搞了幾年似乎事與願違,工程師紛紛出走,最後朋友也跟著離開了。

聊起來才知道,產品團隊對於新的應用領域算是新手,他們專精的是技術,而該應用領域內的競爭老手(都是歐商)經營已超過20年,顯然要跨過學習曲線的成本不低。

雖然大老闆的工廠方面配合度很好,仍然有其限制,比如時間或是試驗、故障、停機的干擾與損失。更糟的是,他們想要前台、後台全方案的吃下來,全都自行研發,系統最終過於龐大,超過團隊能力所及,可以想見客戶終究無法接受其方案的品質。就其本質而言,該工程只佔客戶總投資額的非常小的份額,總不能因小失大吧。

這樣說,ICT產業想要擴展其應用面,從PC、消費品,走向工業(汽車)、商業(科學)、醫療(所謂ISM),障礙可謂不小,即便是朋友的新公司,也是工業品。

這些都是新領域、新應用,已(曾)經在IT產業呼風喚雨的TW公司,到底該如何才能在ISM取得成功?

Lesson: Let's stop here

幾個月的努力,幾個回合的方向試探,起初看來很美好的遠景,現在看起來都像是海市蜃樓,於是到了不得不停下來的時候。

在這個複雜的產業環境與生態裡,即便是政府、社會大眾關注的當紅題材(節能省碳,ICT應用於智慧生活),又有新技術引進的熱點,如果能有異業結合的團隊,打破現有瓶頸或供應鍊,似乎前景光明。

以下分幾點說明:

第1:技術是最不成問題的,手邊有的、能用的都是現有的成熟技術,而且很多技術也已在這領域應用多時,挑戰在於需要整合各式各樣不同的技術,理論上來說,能整合愈複雜的技術,因其跨越不同的領域,其價值應更高才是。這意味著高進入障礙(包括資金、方案、通路、異業領域Know-How等),新進者必須找到有利切入點或是新的商業模式,才有機會以小搏大。

第2:產品訴求愈單純愈好,明確的客戶需求導向。產品是Turnkey服務、次系統或模組、是硬體或軟體。

第3:客戶群定位及客戶的認知,區隔市場方能聚焦。不同的區隔客戶的認知及需求都不同,通路與定價也有很大差異。比如說是,公共建設、豪宅、集合住宅、別墅、社會住宅、商店、商辦、廠辦,新建集合大樓等。

第4:運作模式是客制化與大規模複製,是麥當勞、7-eleven、還是美容診所。

第5:團隊的決心與能力、人格特質等皆會是執行力的考驗。

新舊之間

眼前這年輕人其實算優秀,他的離職將是部門的損失,雖然他心意已決,我還是想要跟他談一談,他負責的兩個新案子,執行績效也不差,本來計劃跟他的直屬主管討論,等計劃告一段落,給他加薪或是更大的授權等等,現在看來都不用了。

這幾個月來部門內人員頻頻流失,新人又招不進來,再這樣下去麻煩可大了。

「你可以說一說你想要離開的原因嗎?」

「也沒什麼大不了,就覺得孤立無援,事情很難做。」他小心翼翼地回答。

「可以解釋一下孤立無援是什麼意思?」

「就是我負責的案子對部門來說算是新的,碰到麻煩時,沒有人可以幫我,就連系統部門也在旁邊等著看笑話,我一個新人又不好對工程部門太強硬,更慘的是連我的直屬老闆都沒辦法幫我,不知道是自顧不暇還是不想淌渾水?總之.....」

「我懂了!謝謝你告訴我這些。」

是我把這新人擺錯位置嗎?如果當初要他先接下舊案子,也許情況會有所不同。

大家都害怕離開舒適區,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最近公司人事室的動作,搞得員工人心惶惶,擔心犯錯公司究責,飯碗不保。

看來我們之前在新案子上的用人策略有問題,另外,這部門恐怕真的需要一些改變了!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e-mail 權力原理

e-mail 傳來飛去,我作壁上觀。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mail 裡內附的報告改成英文的了,我得辛苦地用中文去看才能瞭解發信人想說什麼。這是在網站上號稱要走向全球的老公司---在 Vision 流行的年頭裡,每個公司的不管是Vision 或是 Mission 都少不了這一類的東西。

不知道怎樣週報是直接TO給大老闆的,中間隔了兩層吧,如果有回信通常是大老闆直接挑問,其他人則從不說話。

很久以後,我才搞懂的幾個道理。

執行力原理:權力最大的大老闆的發言會立刻實現----無論他說的是什麼,據說這叫紀律 (Discipline)。

e-mail 權力原理:發言字數愈少者,權力愈大。從不發言者,有可能跟本是在權力圈外。e-mail 基本上是給普通職員使用的,他們需要呈堂證供,或是求援之用。

說真的,壁上觀久了,我在擔心這些會不會都將是老闆對員工績效問題的呈堂證供。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資深學徒

「你們那邊也有工程師離職了?」我好奇地問。

「是啊!很正常,總是會有人來來去去。」

「是資深的還是資淺的?」

「都有,就搞不懂這裏面有些工程師年資也不淺了,總是抱怨公司沒給他好的title,說同學在外面都是經理了,自己還幹個專案副裡,這也是離職的理由之一。也不想想到現在交給他做的事,還要我幫著看頭看尾,連個獨當一面的能力都沒有,平日也不見他努力精進專業能力,沒事就掛在YAHOO網路上,真不知要拿他怎麼辦。」

我想到一種有趣的現象,附和著說:「是啊!有些人年資是有了,學徒一個,離出師還遠的很,自己卻以為是師傅級的了。」

「其實早就跟他們溝通過,這公司雖沒賺大錢,但工作安穩,還可以正常上下班,如果你羨慕明星公司的分紅,考慮一下人家是怎麼拼命幹來的,如果那是你要的就去吧。」

最近老是聽到過勞死的新聞,這一點倒是真的。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consultant 與 contractor 的區別

在 Embedded Muse 204 Copyright 2011 TGG February 22, 2011 (The Ganssle Group) 內看到一段話談到consultant與contractor的區別,因為角色與價值之差異,mindset也不同。


[At the risk of sounding like a jerk, I wonder if you do/will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a "consultant" and a "contractor". It's not about title or prestige, it's about role and value. A consultant should bring extraordinary insight, value, and mentoring/teaching skills to the table. He/she should leave the group, not just the code/project, in a better state.]

太陽底下果然沒什新鮮事

A蹙著眉頭,似乎在思考著下一步該如何做,看的出來是很煩惱的。

我啜一口7-11的黑咖啡,有些苦,聽著故事。

「不知道怎麼辦,這傢伙會弄來一堆事,做一半或是起個頭,卻沒有結論,也沒有下一步,停在那兒,告訴你沒辦法了。」

「要不跑來問你,下一步該做些什麼,嗐,做一半的事情,問我怎麼辦,如果是這樣,那我自己來不就好了。」

「搞不懂,這傢伙的想法總是天馬行空,又常常跳躍式的改變,簡直是浪費我的時間。」

我勸A:「既然如此,就只能要他做些 follow-up 的事,這樣的mindset及能力也許跟他過去的經驗有關吧。還是說此君真有能力,只是擺錯位子罷了。」

A搖著頭,苦笑著。

我喝著咖啡,心想,果然太陽底下沒什新鮮事!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大老闆交代的任務

突然接到電召,匆匆趕到會議室,半路大老闆出來交代任務,原來是公司裡來了一群教授。

「想一下公司計劃裡可以有什麼題目可以給他們做,有各式各樣的專長的老師,他們也想連結到產業,尤其是高科技業,你就把他們當作高級又便宜的人力。」大老闆簡單扼要地說明著。

這還真是重要的任務啊,最近正忙著趕計劃,事情多得很,這些大老闆還在到處拈花惹草出題目給底下人做,心裡想著歎了一口氣開始琢磨要怎麼應付,同時臉上擠出笑容,裝出一付瞭解的樣子。

這些大老闆忙得很,交代任務通常是三言兩語,哪有美國時間跟你蘑菇這麼多,如果你還搞不清楚狀況,大概也懶得理你了,更慘的是小老闆哪裡鐵定不會有好臉色。

進會議室聽了一會兒,原來學校固然老師很多,計劃更多(代表錢也多),也有很多碩士班學生,甚至博士班學生,大老闆想藉著建立關係,看看能否分一杯羹(人、錢、計劃),至少至少訓練、吸收一些學生進來也不錯。

另一方面,我們也常聽到教授長期擔任顧問的例子,學生在公司皆任要職,老師以股票計價的身家上億,天!顯然,這樣的美夢讓大家興奮。

主持人要我簡單介紹我們正在進行中的專案,教授們禮貌性的表示興趣,問了一些問題,看起來效果不錯,會議結束後,立刻指定了窗口,以便後續的商談。

我走出會議室,琢磨著要如何繼續下去。一方面,大老闆自有他的算盤,重點是在他眼裡我們這些人如果不能加分,也不能搞減分把佈好的局給搞爛;另外,又最好不要干擾計劃團隊的運作,最差的狀況是對計劃沒有幫助,又把大家搞到累的半死。最佳的狀況是雙方都有業績可以交差,也都覺得自己有拿到好處,雙贏,但難度頗高!

後續的發展是我們要了一個碩士生,算是intern,還好雙方還算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