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殘酷的現實,軟性的溝通

James Collins 的從A到A+中提到一個觀念:面對殘酷的現實(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西方人習於"Engage in dialogue and debate, not coercion.(loud debate, heated discussions, healthy conflict)"。Debate是公開的辯論、爭論、討論,還要大聲的主張(loud)。

當然這並不是說隨時擺出一付不惜一戰的姿態,或是每有交談必求辯論、一味求勝的心態。正如"學問ORID"一書指出,西方教育傳統有過於強調主張的文化,有時不免陷入過度批判的流弊。顯然文化的影響很大,比如老中可能較習於求人和、中庸之道,缺點是真正需要一辯的場合反而輕輕放過,每個人各自表述,最後只好訴之於權威。

工程師常要面對第一眼看來似乎無解的需求,於是想方設法、東扣西減、錙銖必較來達成目標,外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未免過於"小氣",或者認為是低階的工作,不屑為之。但這就是現實,所謂"面對殘酷的現實"的一個面向可以說是追根究底、永不放棄的精神(記得一個CEO曾說:要把公司裡每個石頭都翻出來看,異曲同工。) 大而化之的工程師可能不會瞭解為什麼問題老是不斷地重複出現,CEO亦然。我們面對問題時常常會有很多限制條件:這個不行、那個有問題等等,時日一久無條件接受,不去質疑,無形中就把進步的路徑阻斷了。

雖說原則、理論如此,但實踐上文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還是要回到軟性的溝通上,Collins提到要對事不對人,尋求理解(Conduct autopsies, without blame,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learning),這就是個人修練了,我們常說要 OPEN MIND,要當下察覺,但一到場上就都全然投入,忘記了心之所由。

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理解,每個人也都背負著不同的慾望、好惡與恐懼,想要直接跨過這些看似障礙的沼澤地,快速地直達核心,顯然有所困難。更殘酷的現實是,一不小心,我們可能身陷沼澤、動彈不得,甚或賠上生涯與友誼。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