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Move forward or Not


會議上有3個方向提出來:
一,照原計畫往前走,同時守住兩個選項。
二,暫停,觀察選項二。設定目標與條件,及決策最後期限。
三,停。

最後決定是二,但缺後半段,觀望成分居多。

殺出重圍的路徑其實很多:
一種作法是靜待別人(市場)拉動,這是被動的作法,當老二,而且要是快速行動的追隨者。

二是,找到伙伴,打通阻礙,分攤風險。

三是,直接進入,當市場的領頭羊。

一,三似乎不合適,現有能力不搭配,未來也沒有改變的跡象。二較可行,但仍需投入。

觀望是部隊不投入,因此當機會出現時,無法即刻應戰,更何況,新戰場有其學習障礙,按兵不動是學不到的。

理想狀況:
拉高層級:考慮方案選擇機會成本、資源投入、收益比較,及組織策略性綜效(synergy)。

assumption: 
1. 你永遠有選擇(option),要不你已是過河卒子往前衝就是,或是你只能等死。
2. 不放棄,就是往前走,去試探、開路。
3. 缺了組織策略先行,或是隱晦不明,或是不公開,或是不信任,戰很難打。(Is this a micro- or seagull-management style?)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產業門檻

新創業者,EDA or Fab-less,正逐漸減少。
Q1: 大公司常透過收購來取得技術或市佔,如果無法持續,產業、公司如何成長?TW?
【新產品,模式,新服務。
【技術來源:自行研發,人力招募,學校、研究機關。】
【全球化戰略思考。】
【組織內創業。策略性思考。


Q2: 大者恆大,小者就沒有機會?
【爭取關鍵位置,利基市場。】

Q3: 北美EDA市佔43%、歐洲21%,日本18%,共82%。令人驚訝的數字!難道說亞洲廠商投資太小?或是亞洲產出仍低?或是軟體盜用使然?
【如TW對生產力工具投資太少,觀念、歷史使然。說亞洲(CN) EDA 將有大成長,會不會言之過早。


==============================
2011/06/27,DIGITIMES
全球EDA市場出現1億美元門檻  
大小廠未來逕渭分明
==============================


  • 由於目前小型EDA供應商大都必須透過與競爭對手的策略結盟動作,才能有效及快速的開發新產品,導致其市場競爭力相對減弱,連帶拖累未來市場的發展空間,而這也讓目前歐、美、日的新創EDA業者家數正逐漸減少


  • 大型晶片設計公司產品線既多且雜,故開發新產品力道薄弱,再加上新創公司銳減,導致大型晶片設計公司已無法再透過收購新創公司來取得關鍵技術,導致其對於可快速開發產品上市,與簡化設計流程的EDA需求更加殷切。


  • 全球EDA產業其實已出現1億美元的進入門檻,大者愈大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小廠雖然仍有不少的產品創意及創新動作,但若在短時間之內長不大,最後大概也只能期盼有人收購。


  • 全球EDA市場目前產值逾55億美元的規模而言,Synopsys、Cadence、Mentor、Magma,全球市佔率逾67%,而其他眾多中小型的EDA廠則僅總佔31%,台系的思源近1%。


  • 全球EDA產業產值在2009年約有47.48億美元,2010年成長至52.84億美元,年成長率約11.3%;初估2011年全球EDA市場,仍將有8%到10%的年成長率,但以全球EDA廠商約150家的基礎來算,能隨著全球半導體主力製程技術邁向45奈米,甚至25奈米的EDA公司卻是屈指可數。

  • 北美EDA市場佔43%仍為最高,歐洲市場則佔21%,日本也佔去18%;未來幾年內,亞太EDA市場需求的成長動力,將明顯高於產業平均成長值。

Seagull management

聽空英講management style,提到 Seagull management,問題發生時,海鷗會飛近來,振動翅膀攪動一番,製造噪音,然後又飛走,是帶負面的意思。


好奇為何這樣是負面的?組織與團隊常會陷入癥結,或是走錯方向,如果有外力介入、影響,可以做出必要的改變,不是嗎?


搜尋之後才發現,該詞與出 Ken Blanchard's 1985的書「 Leadership and the One Minute Manager」,原文據說是: "Seagull managers fly in, make a lot of noise, dump on everyone, then fly out."


原來它指的是有一類型的管理者,對問題其實瞭解不多,又喜歡掌控,他會進來大發議論,(拉一堆屎),否定別人的想法,然後說:「我還有更重要的會議,先走了。」


(changingminds.org/disciplines/leadership/articles/seagull_management.htm)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急迫感,打死不退的精神

我說:「我發現這裡就只有你有急迫感!」

「是啊,要不然明年的營收從哪裡來?」朋友無奈地回答。

我懂了,急迫感加上打死不退,追根究底,不輕言放棄,是產品線Owner的基本功。



記得以前一個同事說過:「這就像拼圖,但你不知道全貌,從某些線索,你要去找來一塊塊小圖,看是否兜得起來,直到全圖完整為止。」

相對地,一般員工的心態常是碰到阻礙、困難,心裡就想:「難啊,不如放棄。」多ㄧ事,不如少ㄧ事,要不就走捷徑,不求甚解,反正可以交差走人。

有了基本功還要能推(使)得動才可,這是領導力。

領導力從權位來最快,所以朋友一聲令下,無有不行動者,再來要看的是執行力及其成效。

回家時,打開GMAIL看到轉寄的文章,正巧談的是領導,簡潔有力,節錄如下,勉勵自己嘍。

==================
少與多的管理哲學:領導等於做人。
==================
菜鳥:少(不)多(是) 。成長。
初階主管: 少(說)多(聽)講重點的智慧。
中階主管後:少(我)多(你)。更大的雅量。
高階主管時:少(舊)多(新)。新的突破、創意。
老闆:少(會)多(讀)。放空、謙虛。
==================
PS:
急迫感: sense of urgency
打死不退: dogged(showing determination; not giving up easily)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Facing a new opportunity

Everybody is happy whenever a new opportunity is emerging, the question is how to grab it, that is, how a company position itself to provide specific service or product to that market on time.

Position means how to justify the right business either to the company or to the market.

But what if the company can't adapt to it, whatever it is a new business model or a new skill set required, or a new approach other than an existing one.


=====================================
5 force model for existing business:
Buyers, Suppliers: Weak Bargaining power
New Entrants: Happening
Substitutes: Happening
Competitors: Fierce

SWOT for new business:
O: emerging, diverse opportunities
S: brand, size, a little power
W: integration capability, slow to catch, supplier chain
T: existing related company

4P:
Product: ASIC, Component or Solution Provider
Price:
Place: Echo System, Channel, Food chain
Promotion: Alliance, Enabler, Partner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Planck Constant

普朗克為了解決古典物理無法解釋的黑體輻射光譜,做了假設推導出著名的公式,完全吻合實驗觀察數據,發表的當年1900被當作近代量子論的起始年。

物理老師說這是湊答案,目的是Curve Fitting,這些假說經過後人的努力,其物理意義才顯現出來。

[PS]原來在半導體業有名的華特‧蕭特基(Walter Hermann Schottky)是他的學生。

=====================================================
Wiki 上的資料
=====================================================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的老師要他別念物理,因為「這門科學中的一切都已經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補。」而他的想法是,「我並不期望發現新大陸,只希望理解已經存在的物理學基礎,或許能將其加深。」

1900年,他的黑體輻射普朗克公式(與古典物理學相悖的假說),圓滿地解釋了實驗現象。揭開了舊量子論與量子力學的序幕。

他只是相信這是一種數學上的推導手段,從而能夠使理論和經驗上的實驗數據在全波段範圍內符合。不過最終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說和愛因斯坦的光子假說都成為了量子力學的基石。

儘管普朗克給出了量子化的電磁波能量表達式,普朗克並沒有將電磁波量子化。真正從理論上提出光量子的第一人是於1905年成功解釋光電效應的愛因斯坦,他假設電磁波本身就帶有量子化的能量,攜帶這些量子化的能量的最小單位叫光量子。


普朗克假定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計算的結果才能和試驗結果是相符。這樣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輻無線電磁波的頻率。這關係稱為普朗克關係,用方程式表示普朗克關係式,

E = hν ;

其中,E 是能量,h 是普朗克常數,ν 是頻率。
普朗克常數的值約為:
h=6.626\ 069\ 3(11)\times10^{-34}\ \mbox{J}\cdot\mbox{s}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狼與羊

商周一篇文章把剛上市的某IC設計公司的管理特性描述為一家用「狼性管理」突圍的公司。



根據維機百科資料:狼群由優勢狼王直接帶領,善於適應環境,耐力強,小隊機動力極高。

我推想狼王勢必強勢領導,一切以生存為先,當下決斷,必要時犧牲跟不上的狼亦在所不惜,這樣的描述倒是符合該篇報導及傳言。

反過來說,為什麼狼群數量都不大,一個有趣的的問題是當狼群數目壯大後,狼王如何維持同樣的戰力?

狼群看來優勢,卻因為捕殺人類飼養的生畜而遭無情獵殺,另外,生態圈裡各式族群並存,如山羊,羚羊,獅子,大象等都各有其領地

有些人看到狼群的成就而自嘆不如,或心嚮往之。問題是在草原上以溫和緩慢號稱的羊或象群們,並不因為狼的存在,就沒有存活的空間。

常常,我們是因為沒有看清楚自己其實不是狼、也不像狼,沒有替自己的族群找到適合的生存之道,更沒有學到狼的某些優點,徒然抱怨生不逢時或是大環境不佳,其實於事無補。

======================================
狼性管理
======================================
  • 狼的特性:懂得伏低身段,擅長以小擊大,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 狼性嗜血,卻高度尊重團隊。狼貪婪、狡猾,卻也高度自律
  • 狼群要壯大,狼王就要有收納孤狼的胸襟,吸納對手實力、長處,不斷壯大,越戰越強。一般台灣公司會低估競爭對手的優勢,高估自己的缺點。
  • 只要客戶一通電話,研發工程師就要優先解決,大部分問題最好當天解決;就算不能解決,一天內也要給客戶答覆。
  • 對員工的要求:QSIC 的行為準則。
    • Q代表品質:打死不退、堅持到底、絕不放棄。 
    • S代表服務:包生小孩(意味什麼都幫你完成);交棒並多做一步。 
    • I代表創新:天天都要更便宜;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 C代表夥伴關係:客戶就是你衣食父母、你的家人。
  • 在一般設計公司,研發工程師只要設計出產品,賣產品是別人的責任;如果沒幫公司賺到錢,照樣要開會檢討。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安全的捷徑

「時程很趕,原來的設計都不要動它,在外面包一層就好。」


時程變得很趕,常常是因為我們反應不夠快,無法快速移動找到正確方向,把時間浪費掉了。導致在緊迫的環境下,選擇變得有限,只能挑那看似安全的捷徑往前走。


回到起點設想,我們開始時沒有萬全的方案,僅有幾個看來可行的途徑,對於選擇的優先性也瞭然於胸,好的策略可能是猜測、try-error,或按優先性選擇某一途徑往前走,然後前面的路況、風景會告訴我們是否這是正確的抉擇,最壞的狀況就是倒車,走下一條路。


【會不會犯錯已變成敏感議題,人人皆小心翼翼,不敢冒險,生怕自己出錯,於是緩緩地走,一邊察言觀色,只求安全過關。如此一來,團隊的選擇變得有限,往往蕭規曹隨、不求甚解,只求安全捷徑的作法恐怕離成功的產品、服務很遠。】


移動----快速的移動----再修正,比起原地踏步或是緩慢的移動,好的太多了。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我們的對手是誰

話說公司辛苦地做了客戶滿意度調查後,結果發現客戶大都不滿意,公司主管頗為震怒,下令要找出原因並限期改善。


相關人員也是滿頭霧水,仔細看過調查的問卷後,發現原來問卷的問法像是:
「請問你認為我們的產品(服務)跟 XXX 比起來如何?」(此地XXX乃虛擬,意指業界龍頭。)


客戶答案可想而知,問題是公司經營的領域是利基型,XXX 本不應該列入我們的對手。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理論與實務

很奇怪地發現,EE的訓練似乎以理論為主,特別是在TW,認為進實驗室動手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的。反而是理學院的理化科系,特別重視實驗,這些搞natural science的人的觀念是,無法驗證的或是離開物質世界的理論不是他們所關注的。


EE是工程師的訓練,所謂的工程乃是要建造或解決問題,而不是以理論或數學的工作為主,就像某些人主張的,如果工學院的研究與學院外的世界無涉,於社會無所貢獻,那是沒有意義的。物理與數學變成是基本訓練與工具,卻非目的,而是要聯結物理,數學以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


另外的極端是害怕物理與理論,認為那是極端高深的數學,避之唯恐不及。面對挑戰或新領域不是說那太難了,或是我不會,終究,這樣的工程師就只能人云亦云,乃至不知所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