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與許久不見的朋友在山上的咖啡屋聊天,聽他說起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原來他離開上市公司後開了家公司,最近因股東對經營現況不滿,他最後幫公司、產品、同事做了適當安排後選擇引退。
聽來像是在燒錢狀況下,經營者猶如與時間賽跑、與經營環境對賭(風險),稍有不慎決策錯誤、資源錯置或是步調差錯,很容易落得時光不饒人。另外,正如書本上說得用人稍有不善,確實影響深遠。
話說回來,這些人(股東、經營者、員工)至少是懷抱著成功的夢想,努力辛苦地工作。而這樣的賺錢之道較之於最近我對建築業的認識真是天地之別,我的認識包括起先在網路上流傳,最後出書的「黑心建商的告白」,與最近因朋友介紹而認識的建築業朋友,還有就是部落格上的貼文。也不是說電子業就比較乾淨,我想任何行業皆有其黑暗面,只是其規模、手法、複雜度及影響層面不同罷了。
我看到的是建築業是行銷行業,所謂夢想販賣與題材炒作,是純粹的商業與金融事業,製造業的工作從建築業的觀點來看只是論工、計件的疊磚工罷了,這行業的商業模式與結構(Infrastructure) 更是複雜的驚人,從建商、地主、營造商、建築師設計師等各類技師、各類供應商、廣告公司、記者、名嘴、代銷公司、金主、投資客、銷售員、房仲、管委會、物業管理公司、銀行、學者、政府等。聰明的人看到這行業賺錢多且快,很快就樂在其中,有樣學樣,更進一步翻新手法,除了跟隨潮流,進而製造風潮,聽來像是華爾街的遊戲,而製造業的思維、產品、發展等想法在這兒是行不通的(或說那是笨蛋思維)。
雖然說各式現代的產品電子化比重愈來愈多,如汽車、建築等生活相關商品,也讓產品的技術含量愈來愈複雜,但電子化技術畢竟非主角,以建築業為例,除了其進入所需的龐雜專業知識外,它還需要各式各樣的異業結合、人脈建立、遊戲規則的熟悉,因此可以想見其門檻。雖然建築內弱電技術整合需求存在,其利基在於工程顧問、設計、統包,Trunkey or total solution provider的模式不適於小公司。
細想下來,如果不善於在如此複雜多變的環境下揮灑,恐怕還是回到組件供應商的角色比較單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