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高鐵接駁車上

BUS來了,從高鐵站下來的人還真多,Cindy跟Wendy坐一塊,我挑了臨窗的位子坐下。今天的目的是熟悉高鐵站至市區往返路徑,這樣Cindy就可以自己搭免費BUS去市區補習班上課了。

正想著,來了一位戴著球帽,拖著行李的先生。
他走過來,跟我說「行李擠一下!」,「沒關係。」我回答。
又問「哪裡下車?」我用台語說「車頭。」
只見他把行李擠進座位前面,坐下,「我到北大教堂。」鬆一口氣,伸手把行李上的航空托運條撕去。

「行李不是可以放車底下?」我好奇的問,「這樣下車還要麻煩司機開行李艙!」他說。

車子開動了,我打開手機裡的字典,找找Cindy剛說的否定字首(如irregular中的ir)。鄰座的先生,拿出0元手機,開始打電話,此君聲音洪亮,由不得你不聽。話中中英夾雜,又是搞電子業的,原來在深圳待了一段時間,搞量產,好不容易回來,下個星期又要出去了。幾個通話談的不外乎生意上的資訊,新的合作機會等。

後來聽到一段有趣的對話,他勸對方去做FA, Field Application Support較適合,也更能累積經驗,knowhow等。又說所謂的PM,大小事都得管,做的是coordinator的工作,專業知識有小小的加分,但非必要。業界用的PM,大多是非本科系的,一個原因是PM本身的專業知識,恐怕會造成其面臨判斷時的Bias。

前述問題,我猜一種狀況是,硬體出身的PM會對硬體團隊有所偏好,畢竟專案內有各式功能的團隊,其考慮也是有幾分道理的。

真是有趣,果然所謂的PM有很多種口味,視乎行業、公司、老闆、文化(權力分布)等因素而定。即便同一家公司內,也可能因部門不同而有所差異。或者,同一部門內,對於PM的職掌,可能也會有N種答案。比如,最近常聽到工程部門抱怨PM什麼都不懂,或PM猛改規格,又老是抱怨工程部門時程延期。

似乎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我們總是對其他部門抱著很大的期望,想辦法把責任範圍劃清,不碰灰色地帶。而老闆們也總以為,各部門想必都知道各自的範圍,必要時只要老闆披掛上陣,問題總會解決的。長久下來,這變成常態,PM是什麼,也就不重要了。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兩難

雖然公司常常宣揚創新,實務上卻總是遭遇兩難的抉擇,尤其是產品的創新。既然稱作新,極端的情況是太新,很可能公司內(甚至外部)皆無專家與經驗,根據經驗,這類想法通常不會在公司內被接受,除非是new start-up。常見的情況是漸進式的,也就是在既有產品領域上作改變。

最近看到美國GE公司公開徵求三類關於環保、節能的構想:Renewables, Grid Efficiency and Eco Homes/Eco Buildings,得獎者可獲獎金或是創業資金,詳見 http://challenge.ecomagination.com/ideas/

話說GE這百年公司,歷經我們所知的景氣循環,科技轉變,網路及最近的金融風暴、全球暖化,仍能與時俱進,她是否是“高科技公司”並不重要,有趣的問題是,她如何能不斷的改變與創新。

實務上常見的情況不是所謂“一代拳王”,或是面臨市佔率停滯、飽和,營業額及毛利下降的窘況。其從業人員浸營日久,自認是該領域專家,而專家的缺失之一正是無力(或是缺乏勇氣)跳出既有窠臼。可能比較好的狀況是前述的漸進式改進,從產品、生產力、客戶服務,甚至商業模式等方面去找出新的機會,如果基本功都做不好,想要一步到位,跳入新領域,恐怕力有未逮。